北京冬奧會一天天臨近
標誌性場館
國家跳台滑雪中心“雪如意”
和首鋼滑雪大跳台
從創意到最後建成
經歷了怎樣的過程?
面對部分冬奧場館
賽後利用不佳的問題
北京冬奧會設計者做出了什麼努力?
讓我們跟隨
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
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
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
張利教授
在人文清華講壇上的精彩演講
一同提前感受“北京冬奧之旅”
揭秘場館建設背後的
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
“超人”運動員所使用的場館
如何在賽後為大眾所用
中國式浪漫
北京冬奧會場館設計,從一開始就把傳遞中國文化列為主要課題之一。
首鋼滑雪大跳台設計的靈感則是來自跳台競賽剖面曲線與敦煌“飛天”飄帶形象的契合。
張利提出,滑雪大跳台運動從助滑到起跳、翻滾、落地,這些動作背後動感的曲線用什麼樣的中國文化元素符號來表現?這項運動的英文名字叫Big Air,最大限度地往空中騰躍,而中國的飛天也是在空中騰躍的。東方的繪畫和西方傳統繪畫不一樣,我們不通過解剖學表達人的骨骼、肌肉、皮膚,而是通過衣物的軌跡表達動感的人體經過的痕跡,因此敦煌飛天的飄帶就是表達這項運動動感曲線最好的載體。
高科技與環保並重
國際奧委會在2010年以後開始在奧運會中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。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建設,都強調最小生態足跡的綠色原則,所有東西跟自然最好是親護關係,所有東西全生命周期內不能留下任何不可移除的痕跡。無論是能源系統供給,還是建築本身,從室內到室外對局部環境調整的技術,充滿了對自然的尊重,對人文社會發展、對地方發展的支持。
“雪如意”的選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,其所在的山谷,落差與形狀都與競賽需求高度契合,被認為是“天生的”跳台滑雪場地。
“雪如意”整個跳台支在山谷里,而國際慣例一般很少這麼處理,因為這會增大工程難度,但是好處顯而易見,能夠繼續保持場館周圍的正常生態循環。
科技手段也為北京冬奧場館建設保駕護航。比如,“雪如意”頂部在哪個地方掏空,並不是憑經驗“拍腦袋”,而是借助了人因技術的科技手段,通過虛擬現實環境測試人們在不同地方的駐留時間,最終選擇了兼顧多功能空間與觀景體驗的方案。該方案中內外兩個圓並不同心,大概偏 1/4 左右,頂部由此分為A、B兩個空間,A空間在前端,可以遠眺,而B空間在後端,可以舉辦各種活動。實際建成後,又在現場進行測試,發現實際測試出來的結果符合對設計方案的預期。
首鋼滑雪大跳台既是單板大跳台運動(Big Air)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,也是全球首個設立在城市工業遺址的永久奧運場館。同時其剖面結構不僅滿足大跳台比賽的要求,還可以通過臨時附加正四面體結構在48小時內完成向空中技巧場地的轉換,這樣的變換技術同樣是全球首例。
“在設計過程中,我們發現還有一個附加的超人任務,這是以前我們不知道的。大跳台滑雪比賽和經常在山裡進行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賽,實際上具有類似性,都是先助滑再起跳,空中翻騰再落地,只不過這兩個比賽的曲線陡峭程度不一樣,這兩項比賽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放在一個地方舉行,但是在首鋼的項目里有了變革的契機。”張利說。
“超人”場館向常人靠攏
奧運場館遺產一直是困擾各國奧委會的難題,部分巨資興建的冬奧場館甚至出現過賽後遭廢棄的問題。張利介紹,北京冬奧會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,提出“超人”的空間或設施一定要向常人靠攏,場館不僅為賽時也為賽後設計。
“超人”也有常人的瞬間。跳台滑雪運動員在開始助滑前有大約 0.3 秒的瞬間,關註周邊景物,這會對他起跳的心情和未來的表現有很大影響。“雪如意”的設計,能夠讓運動員開始助滑前在0.3秒的瞬間里看到遠處山峰上的長城遺址,這種文化的聯想和視覺的契合,能照顧到他的常人瞬間。
“雪如意”大概分3個部分:頂峰、中段和底部。頂峰設計成多功能空間,相當於一個俱樂部,賽後將可以用於舉辦會議、展覽、婚禮等。底部是一個90米的體育場,可供用於常規大型活動,觀眾席容量可達1萬人,冬奧後可以舉辦足球比賽、演唱會等大型文體活動。
以往冬奧會跳台場館的跳台落差超百米,普通人用不了,也提供不了很好的觀光體驗。因此,“雪如意”設計中沿用了一個在城市設計或目的地設計中經常用到的原則,“2.5小時慢行體驗”。比如爬山,從山腳爬到山頂,如果是2.5小時完整體驗,我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目的地之旅,這個過程會留存在記憶中,成為有意義的東西。空中步道“冰玉環”周長1.7公里,距地面高7米,連接“雪如意”、國家冬季兩項中心、國家越野滑雪中心、山地轉播中心與技術官員酒店,便於觀眾往返於場館間,形成一個慢行體驗。
首鋼滑雪大跳台同時帶動了首鋼老工業區的改造,這個改造是為了以後十年甚至二十年首鋼老工業區的發展。不論是園區湖邊方便游客隨時坐下休息的臺階,還是與周圍冷卻塔完美融合的首鋼最美天際線,以及賽後一些場館可以作為創意辦公空間出租,每一個巧思都堅守着可持續的理念。
張利表示:“這是一個工業遺產的改造項目,首鋼已經是北京工業遺產結合城市更新的名片了,怎麼延續工業遺產的記憶?四個冷卻塔加上後面的西山,前面的冷卻池,形成一個天際線,怎麼在加入一個新跳台時不破壞這個天際線?我們求助於人因技術,把所有能夠選擇的可能方向,從最朝東南的開始,每5度做一個測試場景,然後請在首鋼生活了30-40年的老工人、老決策者、老管理者一起幫助判斷。我們很高興看到,老首鋼人,現在有的已經在幫助籌辦冬奧會,成為周邊的安保人員,他們會站在群明湖這側指向那側,很熱心地介紹:‘這是我們首鋼的滑雪大跳台,冬奧會的跳台。’對於我們來說‘我們首鋼的’這幾個字是最大的鼓勵。”
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,從北岸向南眺望
建築:來自我們,為了我們
張利表示,好的設計源於生活,服務於生活。設計師從模糊的問題當中提取任務,從共享任務、漫游任務、目的地任務到識別性任務,這些常見服務於城市生活的任務。奧運場館所面向的群體,已經從服務體育比賽的教練員、裁判員、運動員,擴展到更多的喜歡體育的普通人、喜歡文化旅游的家庭、喜歡城市和自然環境的城市社區群體,甚至通過網絡和電視的傳播,抵達了世界上擁有共同價值觀的群體。
只要我們在地表進行着空間的設計改造,就面臨著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,所以設計師依賴的數據或者人因測試的記錄,並沒有改變服務的對象,只是讓設計師更好地用更精準的方法去服務這些對象。因此這種方法並不僅僅適用於像冬奧場館這樣大型的比賽設施,完全可以適用於城市所有空間的改造設計。建築設計要解決的問題,設計所依賴判斷的數據,永遠來自生活,來自於我們生活當中的每個人,而依賴這些數據去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,反過來也是服務於生活中的人。這就是為什麼建築必須來自我們,為了我們。
●
●
●
來源|人文清華
圖片 | “人文清華”講壇
清華建築設計研究院簡盟工作室
排版|龔昕冉
編輯|龔昕冉 李沫潼 趙姝婧
★
精
彩
回
顧
★
▲清華大學寒假計劃
▲清華寒假它!來!了!
▲他們,榜樣!
▲不識樂譜、不懂樂理,清華保潔阿姨彈鋼琴,刷屏朋友圈!
清華大學版權所有,聯繫郵箱
thuxwzx@tsinghua.edu.cn
你“在看”我嗎